负能量: 他的童年

时间:2014年7月14日
地点: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

凉山彝族自治州至今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从每年5月份开始,有大量的彝族同胞来到胶东沿海从事海带晾晒工作。对于经济条件落后的他们来说,拖家带口跨越大半个中国,总好过在穷山沟里食不果腹。随来的孩子大的十几岁、小的只有几个月,还没有断奶。

由于季节性强,从事海带晾晒工作十分辛苦。早晨3点多钟就跟着船出海割海带,5点多新鲜海带就从海里运上来了。卸下之后的海带要经过割根、反复的翻晒、打捆、塑封才能进入仓库。这些大凉山来的务工者往往要从天没亮忙到太阳落山。

父母忙于劳动,孩子们只能在地里“自由生长”。在晾晒海带的工地上, 用玉米桔梗搭起小棚子,就成了孩子们临时的“家”。由于小棚里阴暗、不通风,孩子们更喜欢在用来盖晒好的海带的塑料纸上玩耍,用塑料纸来遮风挡阳。

晾晒海带在雨季之前,这时气温较高降水又少,然而对孩子们来说这样的海带黄金期有些难熬。 3岁的小姑娘用塑料纸裹着自己,以减少阳光的曝晒,见到有人走近,小姑娘才拨开塑料纸。

有的父母将孩子绑在自己身上,边劳动,边照顾孩子。孩子像一座小山压在父母背上,犹如生活的压力。如果待在大山里,他们几乎没有收入,背着孩子劳动,虽然辛苦却能看到生活的希望。

有的孩子不顾烈日暴晒,直接陪伴在劳动的父母身边,虽然很无聊。

这些来自大山的打工者,几乎每家都有好几个孩子,更多情况下大一点的哥哥姐姐要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任务。弟弟睡着的时候,六岁的哥哥才能稍加休息。躺在烈日下的塑料堆里,看着父母劳动的背影,哥哥期盼着父母早点干完活,好把他解放出来。

年仅三岁的小女孩是家中的老大,担负起了照顾妹妹的责任,妹妹还不到三个月。孩子的妈妈就在劳动工地的一个小水库边生下孩子,用割海带的镰刀割断脐带,用一瓶烧酒消的毒,休息7天后就带着孩子到工地继续劳动,照顾孩子的责任交给了她刚满三岁的大女儿。

妈妈忙于劳动无暇顾及刚生下的女儿,喂奶的任务由三岁的姐姐来完成。这个3岁的女孩儿,在同龄孩子还需要全面照顾的年纪就学会了照顾别人。

一日三餐是由晾晒工地统一配给,可以吃到白面馒头和菜汤。吃饭是这些大人和小孩儿们最幸福的时刻,每个人都可以吃到饱。孩子们每人拿着两个白面馒头,比起在山里顿顿吃的土豆,实在是美味多了。为了便于牙还没长齐的孩子咀嚼,大人把馒头泡在菜汤里,等泡软了再喂孩子。

虽然在生活的逼迫下变得“早熟”,但孩子们的天性仍然需要父母的关照。男孩儿躺在晾晒海带的地里睡着了,醒来便哭着要找父母。

孩子的父亲看见孩子哭了,赶紧把孩子绑在背上,叫小男孩的哥哥拿来馒头。父母在工作中不得不偶尔抽身照顾孩子。

在更多的时候,孩子们都乖巧懂事,帮助父母干活。晾晒海带的场地是几个人承包下来的,按照要求翻晒、打捆,根据最后的产出计算工钱,平均每人一个月能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早点干完活儿就可以早点休息,孩子们会帮助父母尽早完成工作任务。

这些孩子在家乡凉山州大山深处就没有条件读书,父母来到胶东打工后,由于打工时间、地点不固定,语言不通等原因,更没有条件将他们送去借读,只能在父母打工的场地度过他们的童年。在物资贫乏的环境中,他们寻找快乐的方式简单到发现地上的一块木板。

休息时间,三岁的小姑娘手拿心爱的玩具躺在熟睡中爸爸的腿上,这就是一家人的休闲时间。所谓的玩具也不过是能捡到的一切东西,都是些废弃物。

孩子们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年幼的他们应该得到社会的呵护,而不是被迫学会坚强。但愿明天劳动的场地里再也见不到他们的身影,每个孩子都能穿着整洁的衣服,坐在教室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PS:你的童年,我的童年,他的童年,为何如此不同???

上一篇: 福建4岁女童17楼跌落 姐姐父亲伸手去救一同坠亡

下一篇: 10岁男童被生母长期虐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