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 南京辛德勒
地点:丹麦
1937年底的南京历经浩劫,硝烟四起。一队日本兵举着枪来到城郊收容中国难民的江南水泥厂。就在这时,德国人卡尔·京特与丹麦人辛德贝格挡住了来犯的日军。日本兵走了,难民们得到了安全庇护,虽然他们住的是临时搭建的草棚,但毕竟没有人在这里被日军杀害。与栖霞寺难民营和城内的25个难民收容所相比,这几乎就是个奇迹。
江南水泥厂的难民
主持人
这个创造了奇迹的地方,就是南京江南水泥厂。从1937年12月初到1938年春天,在近半年的时间里,这里共收容难民达3万人之多。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工厂到底为什么能够免于日军的炮火?3万多难民又是如何在厂内躲过劫难的呢?
江南水泥厂
这里就是江南水泥厂。它坐落于距南京城外20余公里的长江之畔、栖霞山下。如今,距离那场惨绝人寰的浩劫,70多年过去了,硝烟散尽,当年的难民营,早已无迹可寻,但是,那些在战火中曾经在这里躲过劫难的人们,至今仍然记得1937年那个漫长冬季,更念念不忘他们的救命恩人德国“老昆”和“丹国人”。
南京东郊湖山村村民 苏国宝
苏国宝 南京东郊湖山村 村民
德国人黑头发,这个丹麦人他红头发,后头我想给每人磕个头表示他们救命之恩。他们每个人给我一块洋钱,那个大的洋钱后来我就给家里了。
王利民
王利民 南京东郊湖山村 村民
德国人那时候喊他老昆,老昆他扛着那个什么双龙枪也去那转转。
戴有霞 南京摄山镇 村民
一直躲到那的老百姓,一直躲到那的难民组,它是专门保护老百姓的。日本人来,德国人来保护的,他保护老百姓的。(日军)他不敢(乱来的),德国人不让进,那你们两家是不是都在江南水泥厂避过难。
王维佳 南京摄山镇 村民
都在那避难,几乎整个村的人都在那里避难。
德国人老昆到底是谁,百姓口中的丹国人叫什么名字?他们和江南水泥厂是什么关系?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到底为中国人做了些什么呢?
2000年5月,《中国青年报》记者戴袁之在一次偶然采访中,拉开了他近十年寻访“南京辛德勒”的过程。
中国青年报社江苏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 戴袁之
戴袁之 中国青年报社江苏记者站站长 高级记者
中国和丹麦当时建交五十周年有一个文化交流活动,他们学校,也就是南京大学历史系的高兴祖教授,就带着一个展览。这个展览叫国际大救援。到丹麦的奥胡斯市去搞展览。高兴祖老师就提出来说:这个南京大屠杀期间有一个丹麦人叫辛德贝格,他就想寻找辛德贝格是丹麦什么地方的人,能找到他的家,找到他是不是还健在。
通过查阅,戴袁之发现,在当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的日记上曾多次出现过这位辛德贝格的名字,并提到他交给拉贝的报告,也正是这位辛德贝格。在1937年曾冒着炮火,给拉贝带来栖霞寺众僧和难民写题为《以人类的名义,致所有与此有关的人》的信件。
此时戴袁之正在进行关于南京大屠杀时期栖霞山地区两个难民营——栖霞寺和江南水泥厂的专题调查。就在高教授在丹麦访问期间,戴袁之就迫不及待赶往当年曾经收留难民的江南水泥厂,希望能够找到一些新的线索。
戴袁之 中国青年报社江苏记者站站长 高级记者
当时我是骑摩托车的,我自己就跑过去了。跑过去以后当时这个话说了很长了,当时他们说没有新德贝格这个人,我们是有丹麦人在这,在我们江南水泥厂,而且不止一个人,但是没有新德贝格这个人。
通过对江南水泥厂有限资料的查对,戴袁之发现了一个名为辛波的丹麦人,他在1937年12月初到1938年3月期间在此任职,这个辛波和高教授所寻找的辛德贝格是不是同一个外国人名字的不同的音译呢?
主持人
不久,在丹麦访问的高兴祖教授等人发来了好消息。原来利用这次访问奥胡斯市的机会他们在报上刊登了一篇题目为《寻找中国战争中的丹麦英雄》的启示,并很快得到回应。辛德贝格居然就是奥胡斯市人,而且刊登这份启事的报纸早在1937年和1938年就多次利用辛德贝格给家乡的来信而报道他的东方传奇。
辛德贝格的故乡找到了。但他到底是不是在江南水泥厂的那个辛波呢?通过更加深入的调查,戴袁支推断,辛波就是辛德贝格,只是译法不同。
后来,戴袁之最终与辛德贝格的亲属取得了联系。他们断断续续寄来了辛德贝格的照片和一块南京难民送给辛德贝格的丝绸感谢状。经过当年幸存者对照片的确认,证实了辛德贝格就是江南水泥厂的丹麦人辛波。
辛德贝格
戴袁之 中国青年报社江苏记者站站长 高级记者
这个是中国人几十年以后第一次看到了辛德贝格的影像,看到了京特博士的影像,在这之前对于他们为什么到南京来,他们本人的经历,甚至他的辛德贝格的全名都不是很清楚,所以以后随着这个事情的深入,慢慢地就展开了。
1911年, 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出生在丹麦奥胡斯市一个普通家庭里, 天生的冒险精神让他从14岁便四处游历。17岁时,辛德贝格去了美国。1935年,辛德贝格搭乘一艘美国轮船来到他一直向往的神秘东方,中国上海,开始了他的中国之行。两年后的1937年12月,辛德贝格作为丹麦史密斯公司代表来到南京江南水泥厂。
新德贝格在江南水泥厂
主持人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对这个城市进行长达6周的大屠杀,难民们纷纷躲到近邻的教堂、佛寺和西方人士的产业内。其中以德国西门子公司南京代表处负责人约翰·拉贝为主席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市区建立了3.86平方公里的安全区,收留着25万难民,拉贝被后人称之为“中国的辛德勒”。然而位于南京郊区的江南水泥厂难民营的主持者却一度被历史所忽略。
为了挖掘并还原这段逐渐被岁月风尘掩埋的历史,戴袁之除了探究相关文献之外,还组织南京高校的学生进行了广泛的乡村调查,完成了长达数十万字的调查笔记。
然而,在寻访过程中戴袁之发现,无论是江南水泥厂的现存资料,还是当年在此避难者的口述,对于那段历史,更多的描述则集中在一个德国人“昆德”的身上。
主持人
该厂历史档案记载:民国廿六年,即1937年冬,各地逃难人民麇集于栖霞山者綦众,闻其中不乏不及撤退之少数高级军官已失却政府保护,咸惴惴不可终日。幸赖昆德博士设难民区于江南水泥厂收容男女难民约四五万人。昆德博士又是谁?隐没于岁月风尘背后的到底是一段怎样的历史真相?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迅速占领东北,并威胁华北。当时,中国最大的几个民族工业资本家如陈范有等作为股东,决定在江南一带建厂,并最终选定在南京栖霞地区。1937年底, 水泥厂落成,并最终定名为江南水泥厂。
江南水泥厂
1937年11月4日,江南水泥厂试运行。但是,此时日本的铁蹄已经踏向江南,随着沪淞失守,南京也濒临炮火,危在旦夕。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经盛鸿
经盛鸿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战火已经逼近南京了,机械设备要迁走也不可能,这个太庞大了,只有设法保护这个工厂的设备。当时江南水泥厂的董事会煞费苦心,进行了多次研究,特别是到1937年的11月份,日军占领了上海以后,兵分三路向南京包抄、围攻起来,南京就要失守了,怎么办?
江南水泥厂的设备
刚刚建成的水泥厂不但不能正常开工,还要面临着紧急疏散。由于主要设备来自德国和丹麦,日本和德国又是同盟国,而丹麦是中立国,陈范有决定利用这种特殊关系,以江南厂设备款二成未付,尚未点火生产,“产权仍属丹、德”为由,请求丹麦和德国以债权人的身份派员入驻,来应对即将到来的日军,保护刚刚建成的工厂。
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副教授 张生
张生 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副教授
当时他们有个想法就是说:当时中日两国是开战,可是日本跟德国关系很好,这个举世皆知丹麦是个中立国,它觉得日本按照这个战争国际法,它们不会触动德国和丹麦的利益。所以他们就叫这两个一个德国、一个丹麦的人士,帮着他们出面维持。就是说这个产业是德国的,是丹麦的,用这个话来对付日本人的,这样一个询问和威胁。
12月4日,辛德贝格受丹麦史密斯公司派遣从上海来到江南水泥厂,同天抵达还有34岁的德国工程博士卡尔·京特。
2009年10月,我们在南京大学历史系曹大臣老师收藏的有关江南水泥厂的资料中看到了这样的纪录。
曹大臣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1937年11月21日至12月底,在这里面有一个收支表,其中是这个支出部分,就有西人费用。这个西人主要指的是京特和辛波(辛德贝格)这两个人。一共是八百多块钱应该是他们的薪金,八百多是不是应该算比较多了?应该是比较高,应该是高于中国的一些管理层和一些工人,这里面当然也就出现了一个我们很熟悉的名字昆德。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12月初,日军除了不断地派飞机轰炸南京外,还兵分三路向南京城包围。
苏国宝 南京东郊湖山村 村民
他们(日军)是12月6日下午来的,在我们农历是冬月初十下午来的。来了呢,先头部队就有三个人,来过以后进了城,就把这个城砍这个树,有树砍树,就是捉民鸡,捉老百姓的鸡,打老百姓的狗。
顷刻间,战火纷飞,家园被毁,惊恐的老百姓不知向哪里躲藏,人群中不知谁说了一句“江南厂有外国人,日本人可能不敢去”于是12岁的苏国宝在家人带领下拼命向离家不远处的江南水泥厂跑去。
苏国宝 南京东郊湖山村 村民
到了江南厂了,那时我12岁,春天,那个发烧出花,过去叫出花。出花出过以后,我们睡在南厂,它分南厂北厂,我们在南厂梅干子那里(梅干子)以后也不能洗澡。
面对汹涌而入的难民,他们没有拒绝。12月8日,江南水泥厂成立难民营,这也许不是以护厂为职责的两名外国人的初衷。
经盛鸿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卡尔京特和辛德贝格仅仅在江南水泥厂墙外面利用一个大片空地,圈了一下,就作为难民营了。这个里面有一部分是江南水泥厂的职工为难民搭建的草棚,有的是难民自己搭建的。当时很简陋的,砍下几个树枝,搭起个架子,上面搞几个竹席芦席棚子就行了,不能遮风避雨的。
为了防止日军的侵扰,厂门口的牌子换成了“德丹国合营江南水泥厂”。而在难民营和工厂的周围,则用竹竿挂满了丹麦和德国的国旗。
他们还组织职工用石灰和木炭,在地面上画出巨大的德国国旗的图样,来防止日军飞机轰炸。
戴袁之 中国青年报社江苏记者站站长 高级记者
当时好多设备就是露天放在这个地方。那京特博士当时就在这个地方,做了一面大的德国旗,在地下用石灰、木炭,就在这个地方,就在一进厂门的地方。
虽然如此,但日军仍然对江南水泥厂的身份感到是十分怀疑。
张生 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副教授
日本人当时在怀疑这个厂到底是中国人的,还是德国人,还是丹麦人的。所以这个里面他们也看到有不少中国的员工在里面活动。日本人他也会调查这个厂所有权人到底是谁。他们要求新德贝格和京特提供江南水泥厂属于德国和丹麦的证明。这个本身是很复杂的,因为有一些设备刚刚到中国,还没有完全交接,所以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他们就打擦边球,千方百计瞒过日本人。
日军的一再骚扰,让难民营的老百姓感到恐惧不安,为了让这里百姓的生命不受到威胁,京特和辛德贝格常常挺身而出。
张生 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副教授
每次日本兵企图进入难民营施暴的时候,他们都会立刻冲出来进行呵斥,看到德国人的这个袖标,他们日本兵当时还是比较紧张的。看到丹麦人他们也觉得这是一个中立国的一个白人,日本士兵对他们还是比较忌惮。
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 张连红
张连红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
厂里面职工一个叫夏玉华的,被日军拉到了栖霞,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如果说中国人去就不可能去把他救下来。那这个昆德他可以去或者是辛德贝格他可以去,带着人去,给日本人说这是我们厂里的职工,那可以把他(救回来),事实上那一次一下子领回四个职工。
就这样,江南水泥厂的护厂河、筑坝附近住满了难民。
王利民 栖霞镇村民 84岁
一天睡的地方的话,一张席子挤在一起,不管男女,一起睡在那里,搭个小棚子,很小。现在现在看不到这样的棚子,因为现在和平时期啊。现在没有这个,但(当时)确实惨。
卡尔京特在江南水泥厂
湖山村的苏国宝老人当年全家在江南水泥厂避难,他告诉我们,一天难民区不慎失火,京特和辛德贝格曾经到他家调查登记火灾情况,他的父母就将苏国宝说成孤儿。没想到京特和辛德贝格一听说这件事情,便打算把苏国宝留在厂里工作。
苏国宝 南京东郊湖山村 村民
这个国际友人,一看还有孤儿,又怕我没人管,第二次带我去进那个水泥厂内里头。进到里面以后我看见他们两个人,德国人和丹麦人住在一块儿,(他们)每个人给我一块洋钱,说让我上学,穿衣服。我说你们外国人讲话我不懂,我不能去。
约翰 拉贝
12月20日,南京国际安全区委员会主席拉贝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1937年12月20日:回到宁海路以后,我认识了栖霞山江南水泥厂的伯恩哈特·阿尔普·辛德贝格先生。辛德贝格先生打算将几名受伤的中国人送到南京来,因为日本人不让这些伤员通行,因此整整一大段路他都是步行走过来的,他后来搭上了一辆日本卡车,安全地通过了北城门。现在的问题是,他怎么才能重新回去。这是拉贝日记里第一次出现辛德贝格的名字。
原来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在江南水泥厂收留的大批难民中本来就有不少伤员,加上下了一场大雪,天寒地冻,又有一批难民病倒了,辛德贝格决意冒险送几个危重病人进城救治。
经盛鸿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听到日军的广播,就是日军造谣的粉饰南京,已经是太平世界的广播以后。辛德贝格信以为真,他说南京城已经很好了,已经完全是安居乐业了,他就因此冒着风雪,把在江南水泥厂难民营中的几个负重伤的难民开车就往南京城送。
结果送到还没到城,听到消息,戒严,进不来,而南京城仍然是一片血山火海,根本不是像日军宣传的那样。他不得不把这些难民重新送回去,这很了不起的。
为了使伤病员得到及时的救治,他们还从鼓楼医院里请了两名护士,带上一些药品、绷带,在水泥厂开办了一个临时的小医院。
经常有难民来到这里进行包扎、伤口的消毒,而这些事情也常常由京特和辛德贝格亲自来做。
采访
大概每天收治的病人在四百多人,但是到了大屠杀期间,人数急剧的翻番,达到八百到一千二百人。
1938年2月3日,辛德贝格再次冒着生命危险进城,向南京安全区主席约翰·拉贝和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秘书刘易斯·斯迈思博士递交一封控诉日军暴行的信。
刘易斯 史密斯
经盛鸿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写好了以后,就是由卡尔京特先生把它翻译成德文,然后又由辛德贝格先生把它送进了南京城里,交给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先生。拉贝立刻把这个信通过不同的途径送到了上海,在上海租界的西方的新闻出版上公布出来,这就向全世界揭露了日军大屠杀的暴行,更加有利。
约翰 马吉的摄像机和胶片
这些镜头是惟一一部动态记录南京大屠杀纪录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真实地记录了江南水泥厂和栖霞寺一带日本军队的暴行,而冒着生命危险拍摄这部影片的就是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约翰·马吉牧师。
主持人
1938年3月,辛德贝格离开江南水泥厂来到上海。年底,他收到工厂附近农村十一人联名赠送给他的一幅锦缎,上书“见义勇为”四个大字,以感谢他的救命之恩。在日内瓦,他受中国方面邀请,为国际联盟成员和新闻记者放映了玛吉所拍摄的反映日军暴行的纪录电影。正在出席世界劳工大会的中国劳方代表团团长朱学范,在他的护照上题词,赞他为“中国之友”。后来辛德贝格去了美国成为一名海员,二战期间,他驾驶美国商船执行了很多次航行任务,每次都化险为夷。1972年退休,1982年辛德贝格在美国病逝,终身未婚。
这里是位于南京城西江东门茶亭东街在原日军大屠杀遗址之一的万人坑上修建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2007年,辛德贝格的外甥女丽安应邀来中国访问,她将辛德贝格当年获得的勋章、护照和一些原版照片赠送给中国人民,如今它们就被珍藏在这里。
辛德贝格的外甥女 玛丽安
后来,戴袁之他又通过在德国工作的华人朋友,历尽波折找到了卡尔·京特的夫人,但不幸的是,卡尔·京特已于1987年辞世。
卡尔京特夫妇
2002年4月5日,德国友人卡尔·京特夫人和儿子应南京市对外友协邀请,故地重游。来到她50多年前生活过的地方,并向南京人民赠送有关江南水泥厂难民营的历史照片拷贝41张。
主持人
1938年3月,辛德贝格离开后,昆德一直作为临时负责人主持江南水泥厂的日常工作,并在此结婚生子,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他才离开这里。所以,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的昆德,给当地的百姓留下了更深的印象,被人们亲切的称之为德国“老昆”。
戴袁之 中国青年报社江苏记者站站长 高级记者
京特博士就住在里面这个房间,这是由他的夫人来指证的,,就是他和他的夫人共同住在这,就在这里结婚的,当时还没有结婚,后来到四十年代结婚的。在这个饭厅里面,卡尔京特博士和日本人周旋,日本人不是老来以参观名义来骚扰嘛。
据资料记载:“敌日嫉视昆德博士维护江南水泥厂,不断到厂严词查问。以武器示威者,数见不鲜,蛮横狂妄,为任何人所难忍受”,而昆德博士“为维护厂产,忍辱含垢,处之泰然”。
王利民 南京东郊湖山村 村民
它是用铁丝围起来作为厂区,但可能当时德国的话和日本鬼子有一个条约的,是在他的这个包围区内不可以(越界)的,是这样一个情况。德国人它那时候喊他老昆,老昆,他扛着那个什么(双龙枪),也去那转转。
记者:你见过这个人吗?
王老:见过的。
记者:记得他长什么样吗?
王老:长的很魁梧的,看过看过。
卡尔·京特1903年出生于中国唐山,德国汉堡人。中国名字“昆德”。
1933年卡尔·京特毕业于柏林工业大学并获工程博士学位。因长期生活住中国,于是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话。江南水泥厂难民营成立期间,凡有日本兵来厂寻事,也都是由他出面交涉,日军顾忌他的德籍背景,言行也有所收敛。当年栖霞寺长老所写的《以人类的名义,致所有与此有关的人》的信件,就是由京特译成德文,然后再由辛德贝格送到拉贝手中的。不久以后,美国的《密勒氏评论报》在报道中引用了这封信的内容,向全世界公布了日本的暴行。
京特的善举得到超越国界的红十字会的认可,就连与日本结为“轴心国”的德国也嘉许了京特的义举。1939年3月,德国红十字会为感谢和表彰京特在南京的特殊功绩而授予他红十字二级荣誉勋章。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对德国宣战。此后,卡尔·京特遭遇了一段他在中国最灰暗的日子。
张生 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副教授
京特就变成了一个敌国的侨民了。战争结束以后,就要开始对他进行清算了。所以京特博士也曾经给当时跟他一起共同维持江南水泥厂的这些中国员工写过很多信,要求他们在困难的时候能够帮助他。
1945年9月,江南水泥厂写信给当时的民国政府,为卡尔·京特在抗日期间为保护中国难民做出的贡献提供了证明。
1945年12月,当时的南京市政府批示允许京特继续留在江南水泥厂。
1950年,德国人卡尔·京特和他的家人一起离开中国回到故乡。1987年这个出生在中国并在这里生活了三十年的德国人在他的故乡去世。
主持人
1937年冬至1938年春,人道、公理、正义与兽道、残忍、邪恶,曾经在南京栖霞山下尖锐地对峙过。当年的罪魁祸首已经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国际友人珍视生命维护南京难民生存权的事迹,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见义勇为和人道主义的精神也将永远被我们所铭记。2004年12月17日为了纪念辛德贝格在南京的正义之举他的故乡丹麦奥湖斯市将当地的一种黄玫瑰命名为:“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黄玫瑰”。
上一篇: 77岁男子为获得妻子财产将其推下悬崖
下一篇: 神父为孤儿筹钱蒙面参加摔跤比赛23年